你正在和技術團隊一起,拆解下個版本最複雜的核心功能「交易系統重構」。當你把功能拆解到一個極度複雜的「訂單狀態機」時,所有資淺的工程師都面露難色,會議室陷入一片沉默。
此刻,團隊裡的超級英雄,資深後端工程師「大神」,緩緩地推了推眼鏡,說:「這個我知道,我之前處理過類似的。這個交給我吧。」
你感覺自己像是聽到了聖音,心中一塊大石瞬間落地。你立刻在 Jira 上,把這張最困難、最關鍵的票,指派給了「大神」。接著,下一個複雜的任務「金流 API 對接」,大家又面面相覷,最後還是「大神」跳出來說:「這個也我來吧,不然你們可能會踩到很多坑。」
會議結束時,你發現,這次改版 80% 最核心的工作,都落在了「大神」一個人身上。你看著他一臉平靜,再看看其他如釋重負的團隊成員,心中雖然有一絲不安,但更多的是慶幸:「幸好有大神在,這個專案穩了!」
然而,當專案實際開始動工後,你才發現,你得到的不是一個超人,而是一個巨大的「瓶頸」。所有人都在等大神完成他的部分,才能開始自己的工作。你的日常變成了小心翼翼地詢問:「大神,那個好了嗎?」而大神也從一個冷靜的英雄,變成了一個被無數訊息轟炸、瀕臨崩潰、眼神死的社畜。
如果你的工程師團隊也常常有這樣的狀況,那我想可以確診為「明星球員依賴症」。
病根在於,我們誤把「個人能力」當成了「團隊能力」。
一個團隊擁有明星球員,當然是好事。但當這位明星球員,成為了團隊唯一的得分點、唯一的戰術核心時,你的團隊就變成了一支極度脆弱的「一人球隊」。
在專案管理中,有一個殘酷的指標叫做「公車指數 Bus Factor」。它的定義是:「團隊中,需要有多少個人被巴士撞到(或突然離職),才會導致整個專案無法繼續?」
如果你的團隊公車指數 Bus Factor 是「1」,那麼恭喜你,你不是在管理一個團隊,你是在握持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手榴彈。
其實主要是人的一種慣性,很容易追求最快速的「短期解方」,於是那些困難的任務一不小心最終都會都交給團隊內的明星工程師;但如果為了要讓團隊擁有「長期健康」,其實是必須刻意將最難的任務拆分,甚至指派給資淺的成員。
你的工作不該是榨乾你的英雄,而是想辦法複製出更多的英雄。
相信你一定不想要陷入這樣的狀況吧!那麼這份處方,就是當你擁有一位明星球員時,必須為他(也為你自己)開立的「健康管理計畫」。這個計畫的目標,是將個人才華轉化為團隊的共同資產。
不過處方籤依照你的身份、權責會有所不同,你可以依照實際所處的狀況來評估該使用哪一份處方籤。
如果大神就在你的團隊裡,你可以直接使用「制度」的力量來進行治療。
這是最常見也最棘手的情況。你無法命令大神,只能影響他。你的武器庫裡沒有「指令」,只有「溝通」與「結盟」。
好,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讓你胃痛的場景。你不是在規劃,你已經在執行了。專案的進度條卡住了,所有人都告訴你:「我在等大神。」你意識到,你的超級英雄,已經變成了專案的「交通堵塞點」。
此刻,你需要的不是長期的預防醫學,而是緊急的交通疏導手術。
那麼你第一步要做的,就是清點路況、找出真正的塞車點。畢竟不斷追問「好了沒」並不能解決問題,倒不如徹底檢視目前的工作內容,找出哪些任務其實是可以拆分的。
你需要確認:
當整體狀況攤開釐清以後,那麼就可以將這些「周邊任務」建立成新的 tickets,指派給原本在空等的其他後端工程師。
好,我們來談談那個最真實的人性問題。如果你的理想處方(例如:Code Review、Pair Programing ),遇到了來自現實的阻力,該怎麼辦?
他可能會說:「這樣太慢了,我自己來比較快」、「這個太複雜,新人學不來」。這背後通常有兩種心理: (A) 害怕被取代,或 (B) 單純覺得麻煩。你需要對症下藥。
他們可能會說:「為什麼要讓兩個人去做一件事?」、「我們現在沒時間搞這些,先生產出來再說!」。 當你發現直接的「風險報告」對老闆無效時,就代表老闆目前更在乎「短期效率」而非「長期風險」。這時,如果你還沒有想要另謀新職,請停止跟老闆爭辯,這樣繼續爭辯是沒有用的,還會讓老闆對你扣分,這時候你需要改變戰術。
遇到這樣的狀況,我會建議你可以這樣做:
所以,下次當你慶幸自己團隊裡有個「大神」時,請同時亮起警覺的紅燈。
英雄,是團隊的資產;但只依賴英雄的團隊,是公司的負債。
你的工作,不是「只讓」你的明星球員跑得更快、跳得更高。你的工作,是建立一個系統,讓他的知識與經驗,能像血液一樣,流淌到團隊的每一個角落。真正強大的團隊,不是因為擁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超人,而是因為團隊裡的每一個人,都有潛力在關鍵時刻,成為挺身而出的英雄。
公車指數 = 1 Belike :
害怕被取代是個很難解的問題QQ
真的無法認同你更多了~~
其實就連 PM 本身,也常常會有那種「害怕被取代」的焦慮。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(誠實地說還不少次哈哈哈哈哈😅)。
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,如果把自己的職涯想像只侷限在當下這間公司裡的時候,這種恐懼會變得特別強烈。
畢竟,每間公司的規模、結構、能向上發展的空間都不一樣,如果眼前所處的環境本身發展有限,那自然就會很容易陷入一種「我是不是隨時會被取代」的焦慮。
所以反過來說,當我們開始感受到自己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往上成長、還能去做更多事情時,那種渴望「讓自己變得更強、持續往上爬」的動力,反而會慢慢蓋過「被取代」的恐懼。
啊不過當然也會有些人選擇希望能維持穩定現狀,這並沒有對錯,但這樣的選擇感覺可能就會更容易勾動那種焦慮感。
我後來的做法,是把自己的職涯拉高一層來看,不再只用「我在這間公司做了什麼」來定義自己,因為我感覺如果自己只盯著當下的職務來看,真的很容易就會陷入「萬一有一天沒了怎麼辦」的輪迴~~
世界這麼大,我還想再去多看看(誤